說完了【斷捨離】的斷,接著是大家都很難做到的【捨】,也是我到府教導收納的第一步【丟棄】。絕大多數的人在這一關都會因為【捨不得】卡關。我最常勸大家的一句話就是【不要捨不得,捨不得就只能住倉庫】,因為捨不得,就是妳默許雜物吞噬妳的生活空間,這樣的妳沒有辦法為美好生活更進一步。
很多人會說,這個還可以用,所以留下。其實每個東西都還可以用,只是使用不用而已,不使用的情況下,再好再有價值的東西都只是雜物而已。
斷捨離的作者教我們,必須用自己當主角,而不是物品當主角。例如【我】常用【這把傘】,而不是【這把傘】還可以用,如果用物品當主角,每個東西都有它存在的理由,沒有一樣東西可以刪除。必須記得,【只要沒有在使用就是雜物】,無論新舊貴或便宜。妳必須練習用果斷的心,仔細審核每一樣身邊的東西,【捨】的目的在於找出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。
分析一下我最常遇到的幾種人,
1【對未來感到不安的人】,每每拿起東西,總是回答【我怕以後用的到】,親愛的,以後是以後,你活在現在,現在的妳需要一個乾淨的家,妳不需要這麼多東西囤積在妳的家。
2【怕丟錯東西的人】,這樣的人往往對自己的選擇猶豫不決,缺乏自信。丟就丟吧~不用擔心!通常丟掉的雜物事後需要用到的機率只有1/100,你為了那個0,01的不安囤積多餘的雜物其實更浪費空間。
我從不擔心丟錯東西,因為我相信未來的我即使需要用到,一定也能有其他辦法能迎刃而解。這是我給自己【捨】的最高自信。
3【為物品找藉口的人】,每拿一樣東西,總是要替物品找個贖身的方法,例如【那衣服穿不下了可以當抹布】【那件沒在穿可以當睡衣】,親愛的,抹布就是抹布,睡衣就是睡衣,不需要把不穿的衣服硬賦予它不適合的新使命。還有人會說【這個留著應該可以做什麼。】我一定會問【可以做什麼?】通常對方都會語塞,因為她只是不想丟,在找藉口,千萬不要幫雜物找藉口,妳幫雜物找藉口,就是幫自己找藉口。
4【硬要別人接收雜物的人】,最常看到的是明明老大是姐姐,接著是弟弟,卻覺得衣服丟了很可惜,硬要把粉紅色的裙子褲子留給弟弟的,這樣實在太牽強了。或是放了多年的書沒看,捨不得丟硬要留給小孩長大看的。親愛的,不要把妳不要的硬要別人接受,既然沒有使用,代表你們緣份盡了,就是該捨棄的時候了。
5【活在過去的人】,因為念舊,加上以前優秀的種種事蹟,所有東西都想留下,舉凡國小好寶寶卡,寒假作業,國中課本,高中筆記,大學選課單,一直到出社會所有的薪資單和票根所有過去的痕跡都保留在房間裡,擠滿了空間。過去的精彩我們可以留在心中,拍照存檔下來,留幾樣代表性的就好,人會成長,我們不能永遠活在過去的物品裡。
我們的家,應該留下的是這些物品【捨】去後,留下的最完美的菁英,只有第一名的物品能理直氣壯圍繞在我們周圍,因為他們是我們【最喜歡】的東西。我們空間有限,不能容忍任何次級品或雜物堆積。
我曾經陪著一個財務整理她的衣櫥,當她丟棄7大袋不需要的衣服,衣櫥裡剩下每一件都是她的最愛。我永遠忘不了她輕觸著每一件衣服,用最滿意的微笑告訴我【我的衣櫥完美的無懈可擊~】。
這就是【捨】帶給我們最棒的結局。